改革薪火照童心
01版: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

《安徽青年报·学生周刊》励志启智,开阔视野,净化心灵,陶冶情操,参与互动,集新闻性、知识性、趣味性、互动性为一体,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、参与互动的平台、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。

国内统一刊号:CN34—0019 邮发代号:25—2
编辑部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

第392期  总第20期  2025年09月16日  星期二
返回首页
作者 内容  上一期  当前第392期  下一期
改革薪火照童心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admin 日期:2025-09-16

学生记者总动员
□刘  婉  杨乐乐
  学生记者  武轻扬  杨钧泽  王  涵  郑智铭  
            郑智研  周  岩  赵默瞳  叶家印等
春潮涌动的凤阳大地,承载着中国农村改革的破冰记忆,也镌刻着共产党人的奉献足迹。8月18日,来自本报的15名学生记者代表走进小岗村旧址“当年农家”参观采风,通过体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产生活方式,亲身感受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。随后大家来到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,感悟基层奉献精神,并采访了“大包干”带头人严金昌爷爷,同学们聆听严爷爷讲述改革故事,深刻领悟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。

改革薪火照童心
触摸改革起点
“同学们,眼前这栋茅草覆顶、土坯为墙的房子,就是40多年前凤阳农村最常见的民居。”伴随着讲解员邓淑贤阿姨温柔的声音,学生记者们首站——小岗村旧址“当年农家”缓缓揭开面纱。推开斑驳的木门,馆内还原的“农家场景”瞬间将大家拉回改革前夕的岁月:昏暗的煤油灯悬在房梁,缺角的陶罐整齐摆放在灶台上,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挂在土墙上,墙角的纺车、犁耙,每一件老物件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农民生活的艰辛。
“大包干”签字室情景再现展区内,破旧方桌上的“大包干”契约复印件,让学生记者们驻足良久。“1978年,小岗村18位农民冒风险按下红手印,实施‘大包干’,从此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。”听着讲解,学生记者方子涵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:“小小的指印,藏着大大的勇气,这就是改革的起点!”

倾听改革故事
告别“当年农家”,学生记者们又马不停蹄地前往“大包干”18位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爷爷家中,探寻“红手印”背后的故事。今年82岁的严爷爷精神矍铄,看到孩子们热情的模样,脸上满是笑容。
“严爷爷,当年您为什么敢带头按下手印呀?”学生记者方子煦迫不及待地提问。“那时候村里太穷了,年年饿肚子,大家凑在一起商量,与其饿死,不如试试分田到户!按下手印时,我们都抱着‘豁出去’的想法,就是想让家人能吃饱饭。”讲到这里,严爷爷的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胸口,“当时心里也怕啊,但一想到能让家人吃饱饭,就什么都不怕了。”
学生记者们围坐在严爷爷身边,时而认真记录,时而举手提问,“爷爷,‘大包干’后第一年的收成怎么样?”“爷爷,小岗村现在有哪些新的变化?”学生记者徐永泽和陈彦圣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,每个提问都得到了严爷爷耐心的解答。当被问及对青少年的期望时,严爷爷握着学生记者的手说:“你们要记住,改革不容易,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,要好好学习,将来为国家作贡献!”

感悟奉献初心
离开严金昌爷爷家,学生记者们来到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,追寻这位“人民好干部”的足迹。在小岗旅投讲解员朱子业叔叔的引导下,大家有序入馆,照片、实物与视频串联起沈浩扎根小岗6年的奉献岁月。
“沈浩爷爷2004年来小岗,初到时村里路烂房破,他带领村民修公路、建厂房、兴农业,满心都是让大家过好日子。”朱叔叔声音哽咽,“2009年,他因过度劳累殉职,年仅45岁。”听到这里,学生记者们的眼眶湿润了。“沈爷爷能在城里过安稳日子,却来农村吃苦,太伟大了!”学生记者汪子鈊小声说。
“沈爷爷把心血都给了小岗村,他的精神太让人感动了!”学生记者汪子钦感慨道。学生记者徐奕也坚定表示:“如今懂了‘奉献’的分量,今后要像沈浩爷爷一样,做心里装着别人、对社会有用的人,传承这份初心与担当。”

团凤阳县委书记  王士曼:此次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们主动观察、自主思考、积极提问、认真记录,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寻,打破教与学之间的知识转化壁垒,带领孩子们体悟改革精神、感悟为民情怀、洞察时代之变,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传承红色薪火、赓续红色基因、争做时代新人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。

主办单位  安徽青年报社
          共青团凤阳县委员会
          凤阳县少工委


参观“大包干”签字展区


学生记者聆听讲解中


观看展品


学生记者合影

发表评论
评论标题:
评论内容:
(500字符)
验证码: 看不清楚,请点击我
    
本网站所有内容属《安徽青年报-学生周刊》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
编辑部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
ICP备案编号:皖ICP备1902411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