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安徽青年报·学生周刊》励志启智,开阔视野,净化心灵,陶冶情操,参与互动,集新闻性、知识性、趣味性、互动性为一体,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、参与互动的平台、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。
国内统一刊号:CN34—0019 邮发代号:25—2 编辑部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
青釉里的密码 □青阳县实验小学四(5)班 吴子越 “白玉金边素瓷胎,雕龙描凤巧安排”——漫步景德镇,雨丝在青石板上织出细网。当妈妈说“China”源自这里的古名“昌南”时,我蹲下身轻触窑口斑驳的釉痕,仿佛触到了千年文明的纹路——当欧洲人还在用木杯时,祖先已在泥火中捏塑星辰。 陶工坊里,一个大哥哥教我做陶瓷杯。拉坯转盘像个嗡嗡作响的魔法阵,黄色陶泥在掌心软成云朵,手刚靠上去,泥团就像滑溜溜的蝌蚪,在围裙上溅出星星点点的“小脚印”。当莲花状的掌心终于挤出杯壁,我正得意,窑炉却开了个玩笑——出炉的杯子缩成了“拇指姑娘”,逗得满室笑声。 彩绘环节像拆开糖纸般雀跃。我要给杯子穿上星空裙:粉黄蓝渐变的底色揉进晚霞,灯笼串沿着杯口晃出暖光,深蓝色杯底藏着振翅的蝴蝶,金银色的萤火虫正从笔尖蹦到釉面。画小狗时手一抖,圆肚子变成了“南瓜肚”,却憨态可掬。杯角不小心碰出的小缺口,被我用粉色灯笼串补上,竟像给杯子系了条发光的腰带。 捧着带细纹的杯子,大哥哥轻敲杯沿,清音如泉:“这是窑变的礼物。”暮色漫过窑炉,余温尚存的杯子裹进纸袋。雨丝掠过“昌南”老砖,杯上的灯笼仿佛又亮了些。原来文明的密码不在故纸堆里,它在拉坯时颤抖的指尖,在彩绘笔起落的弧线里,更在每个把泥土捧成月亮的瞬间。 指导老师 吴翠荣